·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2019-12-18 作者:采集侠 点击:

一砖一瓦,皆有心跳;一尘一土,仍有体温。

躲过城市的喧嚣,独行在古老的小巷,静听细雨,看屋檐蛛丝飘零。屏住呼吸,跨越时空,与故人来一场擦肩而过的回眸。抑或独倚旧时门扉,任竹几茶杯渐凉,邂逅一曲琴台古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都从西南内陆城市,一跃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国际化大都市。在2018年9月召开的成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提出,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70年的发展,也是新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记者走进成都老街老巷,挖掘过往历史,打捞尘封旧事,梳理城市文化脉络,即日起推出“触摸成都老街文脉 见证70年沧桑巨变”——成都10条老街系列报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以旧巷、老人、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发展足迹。

“‘一五’计划使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

——摘自洪向华、石建国《“一五”计划: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

“建设路口站到了,请要下车的乘客,依次从后门下车……”走下6路公交车,一座横跨公路的龙门吊样式牌坊映入眼帘,牌坊上,“建设路”三个毛体大字格外醒目。

上世纪50年代,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陆续聚集在成都建设路周围。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烙下了辉煌的工业文明印记。

因工业而生 见证“工业文明圣殿”的崛起

建设路的历史得从1953年开始说起。当时,随着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地处大后方的四川成都被定为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之一,肩负起引领整个西南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担。按照党中央“一化三改造”总路线部署,成都东郊定点建设以电子工业、机械工业、仪表工业为主的大型工业基地。1958年,一条以猛追湾为起点,圣灯寺村为终点的道路建成,这就是今天的建设路。

建设路:见证工业兴起转身文化地标

建设路牌坊。王波摄

之后,随着一座又一座工厂先后崛起,成都东郊工业区谱写了通过工业带动城市化发展的辉煌篇章。作为连接东郊工业区和中心城区的主干道,建设路不仅见证了成都东郊从一片阡陌纵横的广阔田野到“工业文明圣殿”再到现代大型商圈的巨变,也记录下一幅幅老一辈建设者们为共和国崛起而挥洒青春的历史画面。

建设路:见证工业兴起转身文化地标

1988年的建设路北三段。王晓庄摄 图据《成都街巷志》。

1964年,26岁的袁晓义被调配到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上班。刚从西安来到成都建设路,他就被眼前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苏式风格厂房和宿舍所震撼。除了袁晓义的单位外,这里还汇集了国营成都宏明电子厂、国营成都新兴仪器厂、锦江机电厂等,这些工厂中,许多都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人气兴旺 或曾是全国电视机最多的一条街

在袁晓义的记忆中,当时的建设路片区虽然店面不多,但生活设施相对完善。“银行、邮局、百货商店、菜市场、理发店……都是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按照新建工业区的统一部署而建设。我住的地方,离理发店最近。”他说,一到节假日,前来理发的人就排成长龙。

建设路:见证工业兴起转身文化地标

1987年建设路上班时间。王学成摄 图据《成都街巷志》

一到上下班时间,凤凰、永久、红旗、飞鸽……工人们骑着各种品牌的自行车在建设路上穿梭。“路中间全是自行车,6路公交车都被挤到路边行驶。”袁晓义把建设路的这一“盛况”,比作自行车展销会,“这里自行车比城中心天府广场还多。”

每天早上8点,伴随着袁晓义等工人们的到来,工厂机械开始轰隆作响。“当时我们都还年青,工作特别有干劲。有时候遇到技术上的难题,不解决我们就不下班。”袁晓义告诉记者,白天,他们几乎都在工厂生产,下午下班后,单位还要组织政治学习。“回到家一般都晚上八九点钟了。”

回想起当年的场景,袁晓义说,虽然上班很累,但每个人似乎都有用不完的力气。“我们当时的收入还不错。举个例子吧,当年好多城里的大妈,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东郊工厂的职工。”

上一篇: 上一篇: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 下一篇:下一篇:柯俊调研巴东工业经济时要求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