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换言之,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才是最好的创新。中冶绿建历经十年苦心钻研,走出了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市场化”的成果转化之路,将技术体系和技术品牌打造成推动公司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拓思路优布局建造技术创新“蓄水池”
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曾把创新喻为“思想的历险”,只有思想上突破传统,有奋起自强的精神,勇于探索和实践的勇气,创新才会大有可为。使建筑从“建造”走向”智造”的装配式建筑,不仅改变了传统建筑行业落后的生产方式,也带来了一场建筑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新“革命”,使房屋建造开启了绿色发展的新征程,而这其中,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实现“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历险中,中冶绿建着眼于绿色建筑,以“创新 协调 绿色 开发 共享”为发展理念,利用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平台,以双特级资质企业的优势资源筑梦五湖四海,建立“总厂+分厂”“工厂+项目”的管理模式,并以遵化生产基地为技术集散地和研发枢纽平台,对邢台、淮北等分厂形成核心管控和服务支撑,巩固和提升核心技术生产力,以中冶绿建三大产品为载体,依靠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掌握核心科技的同时注重“专利群”的形成,在设计、开发、施工、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全产业链内,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中冶绿建,装配未来”的品牌逐步在市场竞争中有了话语权,为中冶集团打造行业领先企业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截止到目前,中冶绿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申报相关专利115项、获得省部级工法5项、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应用示范工程50万平方米、获得科技鉴定成果9项;中冶绿建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申报相关专利55项、获得省部级工法2项、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科技鉴定成果1项;中冶绿建装配式低能耗建筑申报相关专利11项、获得省部级工法1个、获得科技鉴定成果1项、获得河北省专项技术课题2项。随着中冶绿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的不断标准化、体系化,公司主、参编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9篇。
图为中国二十二冶工业化设计研发中心工作场景
搭平台聚要素 种好核心技术“试验田”
当前,国内对装配式建筑的研究还不甚完善,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面对装配式建筑技术迭代升级,中冶绿建始终聚焦产业发展,基于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研发,逐一研究分析“卡脖子”的技术环节是什么,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口在哪里,进而找准创新升级的方向和路径,依托“装配式建筑院士工作站”、“中冶装配式建筑技术(河北)研究院”,同清华大学、中冶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燕山大学、哈工大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良好的产、学、研、用平台,把先进技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解决技术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提升科技转化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
中冶绿建围绕三大产品体系,以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为脉络,涵盖研发设计、模具生产、施工安装等不同环节,以核心技术向外延周边“产品”扩散的模式,成立了28个课题研发小组,将课题研发目标及专利、工法等具体科研成果指标落实到人头,实现以课题为导向的研发和运营小组机制,使得产业链上每个环节均有专业的科研人员进行研究;通过“钉钉”管理系统对公司新中大信息平台上所建立的工作组进行管理,形成了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平台,通过手机、电脑等实时工作,有效解决多个部门人员在研究院不同组别的工作任务协调工作,提升了工作效率。
为种好核心技术的“试验田”,中冶绿建依托国家住宅产业基地和唐山市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置研发用地面积72881平方米,包含2条中试生产线,配置了用于实验性预制构件及模具相关设备、预制构件试验用的相应仪器、用于实验性构件生产过程中的实验设备120台。2019年度科技总投入10148.7万元,其中研发项目投入1010.8万元。随着“迁安清晖雅园”、“北京亦庄共有产权房项目”、“中建一局翠湖科技园”等30多个构件供应项目的陆续开工,又新增74台研发生产设备,实现新增混凝土构件产能3万立方米,为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设计、工艺研究试验提供支持。目前,公司以进行多项课题的研发工作,其中包括国家十三五课题计划“装配式板柱钢结构体系建筑产业化技术与示范 ”课题(编号:2017YFC0703804)等国家课题3项;“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住宅结构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河北省课题5项;“高烈度区多层及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等中冶集团课题2项。按计划完成中冶集团《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预制构件制作及验收技术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2项中冶集团企业标准的编制工作。同时专利指标超额完成,至今共申报专利50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强体系通路径 争当成果转化“排头兵”
科技成果只有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主观动力不足,主要源于现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建造成本较高以及高精度的操作要求导致生产、安装、检测技术难度大、效率低等因素。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新型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研究与示范》、河北省建设科学技术研究计划《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冶绿建历经6年努力,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理论分析、设计、生产、施工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通过对预制剪力墙竖向连接方法、配套生产工艺、生产模具创新及安装方案优化等手段,系统开展了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技术研究与示范,创新研发了适用于地震高烈度区的底部搭接连接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并开发出配套设备及生产线,解决了生产制作和施工安装工艺难题,形成了工程应用体系。通过反复实践,提出了浇筑蒸养一体控制技术、预留孔浇筑技术、水平构件连接及安装技术,解决冷桥、渗水、叠合板边缘漏浆和预制墙体后浇区混凝土浇筑难等难题,实现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作、施工安装一体化的工程应用体系。
据统计,近年来该项成果的专利推广应用已覆盖京津冀地区,开展了40多项装配式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及技术服务工作,项目成果的示范工程项目已超30余项,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示范50余万平方米,部品部件供应量10多万立方米,在安徽淮北、邢台、遵化新建部品部件生产基地3个,新增生产线11条,设计产能可达60万立方米。通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装配式钢-混凝土结构技术在路北碧桂园公园壹号、万科公园大道、浭阳新城五区一期及浭阳新城A-4-6地块商住楼等多个项目的推广应用,实现推广应用产值8772万元,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62万元。不仅解决了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住宅现有普遍问题,提高安装及生产精度、施工效率,降低成本,有效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推动设计理念的进步。
此外,中冶绿建坚持从“表层功夫”做到“深层功夫”,多措并举,打通有效成果转换的“最后一公里”,争做有效成果转换的“排头兵”;重新构建公司科技平台组织架构,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将“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领军人才、人才培养”四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协同推进;加大力度推广公司科技成果、专利、工法、标准及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四新技术在项目上的应用,提升工作效率,实现技术成果落地实施,达到降本增效目的;采取公司提供课题、研究载体和人员,高校做理论研究和支撑共同对公司的研发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强同国家住建部、河北省住建厅、唐山市住建局等政府主管部门及产业链企业加强联系交流合作,掌握业界动态及政策导向,为开展研发提供方向道路支撑;加强和高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实训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等,丰富公司后备人才培养渠道。
图为应用中冶绿建装配式钢-混凝土结构体系示范楼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管理-服务”全产业链建设过程中的中冶绿建,以有效专利成果转化为抓手,打造人人皆可创新的“预研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创新体系,不断激发蕴含的创新创造活力和内生动力,以切实有效的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上一篇: 上一篇:运城市委常委河津市委书记李晓武率团赴成都 重庆就招商引资、产业合作进行考察对接 下一篇:下一篇:中建二局江西分公司景德镇观溪郡项目 开展“爱心敬老 情暖重阳”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