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和国长子”的赞美到“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感叹,东北经济近年来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我国经济版图中,东北家底殷实,拥有一批战略性产业,资源、产业、人才、基础设施等条件不差。论实力、论潜力,东北不落人后,可论短板、论劣势,东北也很明显——民营经济发展仍不充分。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江苏、山东分别有93家、86家、73家,而东北三省加起来不过9家。
深化改革、优化环境、简政放权……这几年,东北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创新、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尽快补齐短板、释放活力。
眼下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怎么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日前,本报记者奔赴东北,对三省九市30家民营企业展开了深入调查。
——编者
国企改革、科研体制改革等红利释放,让东北民营经济体量更大活力更足
“您在哪儿上班?”“铁西。”
“铁西哪里?”“张士那两个大烟囱下面。”
“到底什么公司啊?”“嗨,不就大烟囱下面嘛!”
面对记者,东北制药集团董事长魏海军绘声绘色描述道,“以前,我们员工在外面死活不敢自报家门,您想这企业能好吗?”
2018年7月,东药开展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民营企业方大集团成为新的控股股东。混改后,全员工资上涨五成,福利待遇全面提高,员工获得感十足。同时,企业用人也更加透明、管理更加严格,“一级对一级负责,‘七大姑八大姨’都不好使了。工作搞不好,罚到你心疼。”
混改让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去年前10个月,东药销售收入增幅超三成,利润同比增长七成以上。魏海军说,“现在别人再问工作单位,大家都会挺着胸脯高声回答:‘在东药!’”
东药的华丽转身,折射出深化改革的巨大能量。过去,东北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国有企业比例高、步子沉、转身慢。通过改革撬动内生活力释放、民营经济体量上升,正是振兴东北“全盘皆活”的关键所在。
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东北各地蹄疾步稳推进市场化改革,使黑土地养育民营经济的肥力更足更持久。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动力。
“2015年10月,我们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在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韦树波自豪地说,目前“吉林一号”在轨卫星已达10颗,可提供优质遥感信息服务。
企业取名“长光”,因其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孵化而来。2014年,吉林省政府、两家民营企业、光机所及其科研骨干共同出资成立了股份公司。身份一转天地宽。“引入民间资本后,我们更突出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技术转化、迭代升级更快了。”韦树波说,目前企业研发一颗卫星只需几个月,“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推动国企民企携手向前,形成发展合力。
“大树底下难长草。”在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看来,东北国企改革的相对滞后不仅牵绊了国企,也影响了民营经济的空间与资源。
“国企民企手牵手,振兴路上更好走。”对这句话,盘锦浩业化工董事长朱连军体会很深。“我们跟中石油旗下的中联油、中燃油、东北销售公司签订了四方协议,前两家供原油,销售公司则批量购买我们的成品油。”产业链上下游间的精诚合作,让浩业步入快车道,2018年产值突破210亿元。
一系列改革的落地生根,助推东北民营经济加速追赶、羽翼渐丰。在辽宁,2018年前三季度民间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8.8%;在吉林,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1.7%,民间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73.6%;在黑龙江,民间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1.5%,比全国民间投资增幅高2.8个百分点。
“今后,东北应更积极地推动国企上市,大力吸引社会资本,鼓励民企参与混改、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军民融合。”在庄聪生看来,促进国企民企共生共赢,是东北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也会给民企发展带来宝贵机遇。
“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让经营更便利、竞争更有序、企业更感温暖
“说起本地企业,广东的干部会说‘我服务的企业’,而在过去,东北的干部则会说‘我管的企业’。”调查中,有企业这样“总结”。
上一篇: 上一篇:為國奉獻勇闖藍天(產經觀察) 下一篇:下一篇:机票这样退改更划算(产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