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2019-12-18 作者:采集侠 点击:

原标题:能源“大动脉”贯通神州(产经观察·重大工程 发展脊梁①)

能源“大动脉”贯通神州(产经观察·重大工程发展脊梁①)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施工现场。资料图片

中缅油气管道投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稳步推进,能源通道日益畅通;港珠澳大桥、洋山港、京新高速相继竣工,交通骨架愈发完善;“八纵八横”高铁网持续扩张,铁路动脉更趋强劲;特高压电网不断延伸,电力“高速路”加快铺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在我国相继落地,既弥补了短板、打破了瓶颈,也让我国更加有力地挺起了发展的脊梁。

这些重大工程目前进展如何,有什么建设故事?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又将如何实实在在地改善人民生活?今天起,本版推出“重大工程 发展脊梁”系列报道,聚焦能源、交通、铁路等领域重大工程,盘点“中国建造”取得的辉煌成就。

——编 者

黑河,我国东北边陲。数九寒冬,温度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

“轰隆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第三标段施工现场,吊机迎着寒风发出轰响。清理坡口、预热、对接管道、焊接……穿着厚厚工装的工人们站在碎石砾间,马不停蹄地加紧施工,场面热火朝天。

作为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低碳能源,天然气近年来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青睐,消费量增势明显,也推动着我们加快补足天然气基础设施的短板。时下,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正驶向快车道。

攻坚克难

“无论是沙漠戈壁,还是高山峡谷、河流海沟,咱们国家都能建造起管道来”

薄雪覆盖的苍茫原野上,一根根直径约1米半、重约12吨的巨大钢管首尾相接,向南绵延而去。你可知道,这条“钢管长龙”长达3300多公里,起自黑龙江黑河市中俄边境,终点是上海,跨越了9个省区市。

将天然气通过管道从东北送到上海,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我国目前口径最大、压力最高的长距离天然气输送管道——口径达1422毫米、压力等级有12兆帕。

“马路宽敞了,能过的车自然就多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覃伟中说,用这么大口径的管道,主要是为了多输送天然气,“压力也要够‘猛’,等级达到12兆帕,能把水柱打到1000多米高。”

表面上看,建设输气管道只是将一根根钢管焊接起来、沉管下沟,可实际上,巨大的工程体量会成倍放大建设难度——

一来,钢管本身得更讲究。

精度要更高。过去,钢管的椭圆度误差在6‰以下便可接受,但由于大口径会放大误差,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对钢管的精度要求更高。“通过钢管厂的技术改造,目前椭圆度误差已下降到4.2‰以下。”中俄东线工程项目部第一项目管理分部副经理侯宇说,精度更高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随着钢管厂废品率的降低,节省了大量管材成本。”

性能要更好。冬季,中俄东线北段(黑河—长岭)的管道需要长期忍受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一般的钢材难以做到。以往的做法通常是给管道裹上保温层。可是,遇到下雨,钢管就容易“露怯”——雨水透过镀锌铁皮往保温层里渗,极易腐蚀管道。为应对这一难题,钢管厂研制出更“耐冻”的管材、管件,让管道脱下了厚厚的“棉袄”。

二来,焊接质量要追求极致。

一圈焊口约四米半,每道焊口要焊9—11层,整个工程焊口多达30万个,加上钢管管径大、管壁厚、钢级高,种种因素使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对焊接工艺的要求极高。为此,工程人员在项目建设中广泛采用了全自动化焊接技术。若用手工焊,焊接一道口需8小时左右,劳动强度大、操作也不稳定。靠着“机械手”实施自动焊,时间只需1小时,操作也更加平稳、质量更有保障。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项目人员还会定期给管道焊缝做“全身扫描”。侯宇说,所谓“全身扫描”,就是通过全自动超声波检测(AUT),及时发现焊缝中的各种瑕疵和影响安全的超标缺陷,将气孔、夹渣等尽数“治愈”,“目前,中俄东线已经实现了AUT检测全覆盖,线路焊接的一次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

此外,项目人员还要应对地理条件复杂的施工环境。据介绍,中俄东线沿路交替分布着超深冻土、水网沼泽和林地。夏天,途经的沼泽地恰逢雨季,工地一片泥泞。为让运管车进来,工人们要提前铺草帘、撒碎石、垫钢板。冬季,冻土又是一只“拦路虎”,有些硬邦邦的有三四米厚。工人们也想出妙招:给挖沟机加装单钩和破冰齿,“全副武装”破土挖坑。

上一篇: 上一篇:“钢铁凤凰”振翅欲飞(产经观察·直击重大工程①) 下一篇:下一篇:机票这样退改更划算(产经观察)(3)